来源:中国网
对于中国来说,在中美关系中的对抗色彩不断加深的情况下,如何与一个更加意识形态化的美国打交道,无疑将成为关系中国未来和平与发展的重要课题。
高霈宁 中国网评论员
12月18日,美国众议院正式投票通过了对总统特朗普的弹劾案。这一表决结果并不令人意外,因为目前民主党掌握着众议院435个席位中的233席,而共和党只占有197席。所以,这个带有明显党争色彩的议案在众议院获得通过并不存在太多悬念。
美国宪法规定,对总统的弹劾案在众议院通过后,须交送参议院进行最终判决,如果获得三分之二的多数通过,才会最终生效。但是身为民主党人的众议院议长佩洛西如今却迟迟不肯上交,坚持要参议院在审理中增加新的证人,并且要求共和党保证会进行“公证的判决”。其实佩洛西的担忧也不无道理。目前共和党在参议院的100个席位中占据53席,而民主党只有45席。也就是说,要使该弹劾案生效,还需要至少20名共和党参议员倒戈。
但是,在如今两党分歧日益加剧的情势下,发生共和党议员大批反水的可能性极小。在上周的众议院表决中,全部193名共和党议员一致投票反对弹劾。倒是有2名民主党众议员临阵倒戈,也加入了反弹劾的队伍。所以除非发生惊天逆转,否则期待在共和党内部突然出现分裂,未免太过一厢情愿了。
实际上,早在9月份民主党发起弹劾动议之初,外界就普遍对参议院通过弹劾案并不看好。例如,路透社在一篇报道中提到,控制参议院的共和党对罢免特朗普其实不抱多少兴趣。更何况现在已经临近2020年总统大选,即便真的弹劾成功也没有太多实质意义。因为如果特朗普竞选成功,那么他将很快再次就任总统;而如果他竞选失败,那么也不过是提前几个月下台而已。
有人猜测,民主党发起这场声势浩大的“倒特运动”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真实动机在于给特朗普的竞选制造污点。可最新民调显示,特朗普的支持率在过去3个月里一直徘徊在40%左右——弹劾案似乎并没有给他造成太大影响。而且更加吊诡的是,如果参照1999年克林顿遭弹劾的例子来看,现任总统在受弹劾期间其支持率会不降反升,因为克林顿当时的支持率就一度飙升至73%。
这一切都让民主党的弹劾动机从一开始就显得扑朔迷离。对于这场“倒特运动”,民主党人表现出了一种谜之执拗,从问询到听证,再到投票表决,马不停蹄地将弹劾程序一气走完。但是在政治角力的天平上,这究竟能给己方增加几分砝码,却不得不打一个问号。
尽管在党派博弈中得分不多,但是弹劾案却意外强化了民主党的内部团结。有数据显示,自9月底以来,民主党内部支持弹劾的人数已经增加了12个百分点,达到78%。而与之相对的另一个数字是,在共和党人中反对弹劾的人数占82%。如此鲜明的党派分歧,似乎暗示着该弹劾案已经超出了其本身的意义,而具有了更多意识形态对立的色彩。它像是在两党之间原本就日渐狭窄的模糊地带又划下了一条更加分明的界线,以致双方成员都不得不在这个问题上选边站队,体现对各自党派的忠诚。
于是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民主党会在推动弹劾的过程中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反对特朗普,这在民主党人眼里已经俨然成为了一种“政治正确”。“政治正确”的最大特点是用若干简单的政治标签和口号取代对现实利害的考量。它掩盖了政治问题的复杂性,也僵化了原本可以回旋的立场。只要某个观点被贴上了“正确”的标签,那么任何对其的质疑和犹豫都可能被视为是政治上的“不正确”,因此也就让温和派处于一种危险的境地。
在今天的美国政治光谱中,我们能够看到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人们在迅速地向两极靠拢,因而使得美国的政治呈现出日益极端化的倾向。政治极端化带来的一个后果是,一切具体的问题都容易被意识形态化,不同立场之间也越来越难以相互妥协。对抗,而非谈判,成为人们解决分歧的主要方式。
美国国内政治的极端化不仅体现在对特朗普的弹劾案上,同时也在中美关系问题上有所映射。自去年中美发生贸易摩擦以来,美国的对华政策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向。如今,遏制中国在美国政界似乎已经演变为新的“政治正确”。一个突出的例证是,美国国会在不久前近乎全票通过了《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和《2019年维吾尔人权政策法案》。这两个明显带有意识形态色彩的法案,能够让两党暂时放下纷争联手全票通过,让人不得不感慨意识形态议题在美国政坛所具有的翻云覆雨的影响力。
特朗普弹劾案所暴露出的美国政治的极端化倾向,对全世界而言都具有警示意义。因为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其政治生态的嬗变将不可避免地会给世界其他地区带来辐射效应。而对于中国来说,在中美关系中的对抗色彩不断加深的情况下,如何与一个更加意识形态化的美国打交道,无疑将成为关系中国未来和平与发展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