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战斗机工业地震!从此再无米格,6代机或命名为苏米-75 

自从二战之后,米格逐步成为苏制/俄制战斗机的代名词,如今,米格很可能将成为历史名词。据俄媒报道,俄罗斯战斗机工业正在酝酿一场大改革,原有的两大战斗机科研、生产联合体米格和苏霍伊集团将进行合并,这意味着,未来的俄制六代机,可能将不会被命名为苏-XX或米格-XX。

据俄罗斯国际文传通讯社2月6日报道,米格和苏霍伊联合体的母公司——俄罗斯联合飞机制造公司(UAC),将进行大幅整合,俄技集团(Rostec)航空集群行业总经理阿纳托利·谢尔久科夫受命,将米格和苏霍伊集团进行整合,合并成UAC的军事航空部门。

图片:苏-35和米格-35

2018年11月,俄技集团和UAC进行了合并,UAC的92.31%的股份转让给俄技集团。原米格集团首席执行官塔拉森科将在苏霍伊和米格集团的基础上参与组建UAC军事航空部门,该部门将从事现役和未来的战斗机整体开发,生产,销售和维护。

图片:苏-34和苏-35

事实上,在UAC麾下,苏霍伊和米格的生存状况简直是冰火两重天。在2017年底,苏霍伊是UAC中盈利最高的公司,2018年,该公司履行了超过1145亿卢布的合同,获得了40亿800万卢布的净利润,而2018年的米格的收入总计约895亿卢布,净利润亏损35亿卢布。

图片:埃及购买的米格-29M2

冷战结束后,苏霍伊和米格的发展趋势就已是两极分化。利用向我国、印度等国家出售了数百架苏-27、苏-30,苏霍伊集团过得越来越好,俄空天军也广泛装备苏-34、苏-30、苏-35等苏霍伊战机,米格集团除了印度采购了45架米格-29K舰载机,埃及购买了46架米格-29M2之外,几乎是颗粒无收。

图片:1992年,从共青城厂下线准备飞往我国的侧卫

在冷战中,米格比起苏霍伊,是更广为人知的俄制战机科研、生产单位。

从50年代初期的米格-15,再到冷战中的米格-21、米格-23,一直到80年代的第三代战斗机米格-29,一直都是前苏联空军和华约组织国家空军的标准战机,米格战机数量庞大、可靠耐用,秉承了苏制武器简单粗暴的研发理念,我国的国产战斗机,歼-5、歼-6、歼-7甚至歼-8,都流淌着米格战机的血。

图片:印度空军的米格-21和米格-27

而同时期,除了苏-7、苏-17(出口型叫苏-22)、苏-24等少数几个型号外,苏霍伊战机更多的是为前苏联国土防空军专门研发生产截击机,和同时期的米格-21、米格-23相比,苏-9/11和苏-15等战机,普遍拥有自动化防空引导系统和超视距雷达空空导弹,是前苏联空防系统的重要组成,在1992年出口我国之前,苏-27也从未向任何一个华约“小伙伴”出口过。

图片:苏-15“细嘴瓶”截击机,著名的客机杀手

在未来,俄罗斯航空工业体系里,恐怕没有了米格的名字,整合后的UAC军事航空部门,是否仍把下一代战机命名为“苏-XX”还是会另起炉灶尚不得而知,特别在美国、欧洲、我国都在研发6代机的背景下,苏霍伊和米格合并,是资源配置优化的重大举措,但6代机是否会被命名为“苏米-75”之类的,需要时间检验。

图片:英国的“暴风”六代机模型

当然,比起虚无缥缈的6代机,整合后的UAC军事航空部门当务之急,恐怕是把第5代隐形战斗机苏-57的问题解决好,第一架量产型战机莫名其妙坠毁,今年能否交付第二架,还是一个巨大的问题,至于“苏米-75”,暂且当个架空型号吧!

本文及图片公开网络,文章观点不代表本机构及网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