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阶段,初期尝试阶段:上世纪50年代~70年代,初期试验尝试阶段,研制了第一代“奈基-宙斯”、“哨兵”、“卫兵”系统,采用第一代大型相控阵雷达装备,初步具备高空、低空双层拦截能力,采用无线电指令制导,制导精度不高,只能采用核杀伤技术。
第二阶段,全面发展阶段:上世纪70年代中期~1993年,可细分为注重全球反导的“战略防御倡议”(SDI)阶段和注重有限全球反导的“有限攻击全球防御”(GPALS)阶段,开始发展天基拦截、直接碰撞杀伤等新技术,试图构建远中近、高中低多层次防御能力。
第三阶段,务实调整阶段:1993年克林顿政府~2002年,重点对付第三世界国家潜在导弹威胁,发展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前者用于保护美国本土,后者用于保护海外驻军和军事盟国。在优先发展度上,TMD优于NMD。
第四阶段,部署优化阶段:2002年~至今,以小布什政府2002年退出反导条约为标志,将NMD、TMD合并为一体化导弹防御系统(BMDS),并正式实战部署,具备初步作战能力。目前正在建设新一代预警探测系统、指挥控制系统、动能/非动能拦截技术,研制无人机助推段反导预警拦截技术,并探索天基拦截技术等。
3.“识”:待预报精度满足交接的要求后,多功能相控阵雷达根据预警信息处理中心提供的引导信息,完成截获,进行精跟踪,给出精确弹道预报,完成真假弹头目标识别,为拦截武器系统提供精确目标引导和制导信息。
4.“决”:预警中心根据目标识别结果,分配火力,制定拦截方案,供最高指挥机关决策。
5.“打”:根据多功能雷达的导引,拦截弹飞至目标区后,导引头自动捕获目标,并以高速动能碰撞来袭弹头。
6.“评”:地面作战指挥中心评估拦截效果,为多次拦截的火力分配提供信息支持。
美国反导体系构成图
从拦截能力来看,具备对近程、中程导弹的拦截能力,尚不具备对远程导弹、洲际导弹的实战能力,且由于GBI拦截弹数量仅44枚,抗饱和攻击能力弱;从拦截覆盖范围来看,可覆盖美国本土50个州,对夏威夷、关岛等覆盖不足,对亚太、欧洲、中东等盟国具备有限覆盖能力。
从拦截弹道来看,可分为助推段拦截、中段拦截和末段拦截。因技术难度、研制经费等原因,不同弹道拦截能力存在差异。其中,末段拦截技术实现最简单,试验次数最多,作战能力最成熟,已完成实战部署,在海湾战争中经历了战火考验。中段拦截体系最庞大,技术最复杂,拦截成本最高,目前洲际导弹拦截试验仅开展过一次。助推段拦截尚处于装备预研阶段。
针对洲际导弹,具备简单对抗环境下的有限的中远程目标拦截能力,但尚未开展真实作战环境下多目标、多突防反导试验,抗多弹头、抗多批次饱和攻击能力弱,远程目标识别能力不足,对关岛、夏威夷等地区仅有1次拦截窗口。GMD系统可在大气层外1800km高度、6000km距离范围内实施洲际导弹拦截。
2004年政府问责办公室(GAO)的一份报告中指出,“P波段、L波段雷达均无法提供有效目标识别能力,这种能力仅有X波段雷达可以获得”。前置预警型FBX-T雷达、海基X波段雷达等X波段的波束较窄,带宽较高,具有较好距离分辨率,具备目标识别能力,但存在探测距离不足、视场不足、数量不足等劣势,不足以支撑实战条件下的中段反导识别。
2020年,美军将在阿拉斯加州部署一部LRDR远程识别雷达。不过,该雷达工作频段最终选择在S波段,而不是固有识别优势更强的X波段。在作战性能、研制成本、装备周期等采购三要素中,美军更多的是追求装备廉价、快速形成战斗力,而牺牲对更好、更强的目标识别能力的追求。因此,LRDR的工作频段选择在S波段,是战略反导目标识别方案的一个次优解。
目前,美军正在开展近期(2016年)、中期(2021年)、远期(2025年) 反导识别能力提升三步走计划,借助新型地基雷达、空中无人平台、导引头等三种渠道,提升GMD系统的体系化精确识别能力,为中段拦截提供可靠的真假目标数据。
本文将刊载于《飞航导弹》
作者:南京电子技术研究所 邓大松
2020-08-21智邦网
声明:本平台发布部分内容来自公开资料或者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如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