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防灾减灾国际合作的战略思考

近年来,在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国际形势下,“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引领全球开放合作、改善全球治理体系、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的“机遇之路”和“繁荣之路”。

但是,“一带一路”建设涉及自然灾害活跃区与高风险区,风险防控与防灾减灾是沿线大多数国家必须共同面对、共同关注的重大民生与发展问题。

葛永刚等人于2020年《科技导报》第16期刊发了《“一带一路”防灾减灾国际合作的战略思考》一文,分析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信息共享与减灾合作机制、防灾减灾能力与基础、灾害机理与防灾减灾技术研发、灾害风险评估与防控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带一路”防灾减灾国际合作对策建议。

2013年以来,“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理念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已有127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实现高标准、惠民生与可持续目标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必然要求。

但是,“一带一路”建设涉及全球地震、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洪旱灾害、海洋灾害与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活跃区与高风险区,事关沿线国家和普通民众的安全和切身利益,是“一带一路”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影响因素

 

“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风险防范与综合减灾重大意义

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127个国家来自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和大洋洲,涉及全球地震、地质灾害、洪旱灾害、气象灾害、森林火灾和海洋灾害等自然灾害活跃区和高风险区。

“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数国家为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科技与教育发展水平有限,自然灾害是社会经济发展缓慢、民生艰难、甚至政局不稳的重要原因

据国际灾害数据库统计,“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灾害损失是全球平均值的2倍以上,因灾人员死亡率远大于全球平均水平,南亚、东南亚和非洲国家甚至是全球平均水平的10倍,是全球自然灾害损失最严重的地区。当前自然灾害呈现大规模、大范围、高发、群发,且复合、链生效应显著,风险持续增大等特点,风险防控与防灾减灾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数国家必须共同面对的重大民生与发展问题。

“一带一路”建设涉及大量基础设施和交通、通信、能源等重大工程项目,工程部署涉及地震活跃带、灾害高发区和许多欠发达国家,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是境外投资和工程安全及区域发展的重大威胁。科学防控自然灾害风险既可保障投资和工程建设安全,又能促进沿线国家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和民心相通,顺利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自然灾害防灾减灾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尽管通过联合国、国际组织及政府间双边、多边协调开展了一系列的防灾减灾国际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成效,但受多种因素制约,难以满足防灾减灾的现实需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缺乏信息共享与国际减灾合作机制,不能科学高效应对重大灾害,难以支撑“一带一路”建设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一带一路”沿线大规模灾害受灾范围往往涉及多个国家,灾害信息共享与多国联动是高效科学减灾的重要保障。目前,“一带一路”重大自然灾害防灾减灾基本由当事国单独完成,信息不能共享,难以满足重大灾害国际援助、跨境灾害协同防控和“一带一路”重大工程灾害防控的需求。面对频发的巨型灾害,亟需共同建立协调、联动、高效的国际减灾合作模式与机制,开展全方位、多渠道减灾国际合作,提升各国防灾减灾能力,促进民生安全与区域可持续发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防灾减灾基础与能力薄弱,无法支撑民生安全和工程设施安全保障的需要。

沿线大多数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科技支撑缺位,灾害损失巨大。同时大多数国家现有基础资料和防灾减灾技术不能有效支撑基础设施与重大工程规划建设与安全运营。

因此,如何充分利用中国在自然灾害风险防控和防灾减灾领域取得的理论和技术优势,强化对地观测、高分辨率遥感、导航定位、通信技术、地理信息在防灾减灾领域的应用,加快防灾减灾产业链发展,促进防灾减灾技术“走出去”,快速提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防灾减灾基础与能力,是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沿线重大灾害机理与防灾减灾救灾技术研究仍属学科前沿甚至研究空白,防灾减灾与重大工程风险防控亟需弥补科技短板。

“一带一路”建设涉及全球大部分山系、高原及复杂气候区,各类灾害及其次生灾害异常突出,是造成重大人员财产损失的主要原因。然而沿线国家还未形成重大自然灾害风险防控与综合减灾技术体系。

当前,特殊自然环境条件下重大自然灾害及其复合链生灾害形成机理与防灾减灾关键技术缺乏,是“一带一路”风险防控与防灾减灾的科技瓶颈。

“一带一路”重大工程规划建设尚未开展系统的灾害风险评估,投资风险难以管控,容易造成重大损失和国际影响。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还未开展“一带一路”国别和地区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严重影响重大工程规划布局,甚至影响中国外交政策与策略制定。

受控于沿线国家偏弱的灾害风险防控能力,“一带一路”在建与规划建设的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大多没有开展系统性、精细化的灾害风险评估,没能超前、精准识别潜在灾害风险,难以支撑工程方案比选决策与工程灾害防治措施布局,可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国际影响。

 

“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风险防范与综合减灾需求强化防灾减灾科学研究与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区域综合减灾能力。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防灾减灾任务繁重、应灾能力总体虚弱,亟需加强国际合作,强化防灾减灾科学研究和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构建防灾减灾合作共享联动机制,从而提升区域综合应灾能力。

 深化国家减灾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形成区域减灾集群效应和优势。

“一带一路”国家减灾合作的深度、广度、引导性仍显不足,缺乏系统的转移转化、推广防灾减灾关键技术的示范项目。同时,合作过程中各方力量集聚、包容互动不够,难以形成目标一致的防灾减灾平台,也难以形成“一带一路”区域间灾害管理的集群效应。

现有依靠中国等少数负责任国家的人道主义援助方式难以保障防灾减灾合作机制的持续性,协同效应不够明显,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亟需创新构建新的国际合作机制

 全面提升“一带一路”综合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为“一带一路”建设与安全保驾护航。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程度、政治体制、文化历史、宗教状况千差万别,社会文化风险巨大。中国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大国,同时面临一定的经济风险。

这些都将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防灾减灾合作的顺利、稳步、高效推进造成影响,亟需全面提升综合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为“一带一路”建设与安全保驾护航。

加强防灾减灾专业队伍和人才队伍培养,提升重大灾害应对能力。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防灾减灾领域专业人才和高端科技人才相对缺乏,人才队伍结构不优、数量不足,人才培养与引进力度不够,是影响防灾减灾科研实力和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不足的关键因素。

亟需建设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业过硬的防灾减灾救灾人才队伍,方能满足防灾减灾工作的实际需要。

 

对策与建议

针对“一带一路”防灾减灾现状和新形势下“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挑战和亟需解决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构建包容、共享、高效、科学的“一带一路”防灾减灾国际合作机制。 

将“一带一路”国际减灾合作纳入多边合作框架;构建适宜“一带一路”不同国家与地区的信息共享与国际减灾合作机制及模式;建立“一带一路”国际防灾减灾管理机构和科技委员会;建立“一带一路”自然灾害信息共享平台,逐步建立多国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信息共享与协调合作机制。

推进“一带一路”防灾减灾行动计划,提高沿线国家防灾减灾能力,促进“民心相通”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推进编制和启动“一带一路”防灾减灾行动计划,发起“一带一路”灾害风险与综合减灾国际科学计划,引领“一带一路”国际减灾科学研究;强化“一带一路”减灾技术合作;加强与重点国家灾害监测国际合作;开展“一带一路”重点区域、重点国家灾害风险定期评估;强化重特大灾害国际科技减灾援助;凝练总结防灾减贫中国技术体系与模式,并推广应用,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构建“一带一路”重大工程灾害风险防控机制与模式,保障投资与工程安全,巩固“一带一路”建设成效。

强化“一带一路”境外投资与工程灾害风险评估与防范,加快建立“一带一路”重大工程灾害风险评估与防范管理机制;建立适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全生命周期工程风险防控模式,保障工程安全和民生安全,巩固“一带一路”建设成效。

建设“一带一路”防灾减灾科技创新平台,强化科技支撑力度,提升沿线国家减灾科技能力。

汇集国内外优势科研力量,建立国家“一带一路”防灾减灾国际研究中心;鼓励、支持在“一带一路”重点国家设立防灾减灾海外研究中心或网络;联合沿线国家防灾减灾科研机构与组织组建“一带一路”防灾减灾科学联盟;推动研建“一带一路”重大自然灾害仿真模拟系统,提升风险防控能力;构建“一带一路”防灾减灾救灾科技合作框架与体系。

设立“一带一路”防灾减灾人才计划,培养高端减灾人才,持续提供“一带一路”智力支撑。

以青年人才和高端专业人才培养为重点,鼓励设立“一带一路”防灾减灾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与青年交流合作计划;在重点国家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人才培养中心,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持续的智力支撑。

本文作者:葛永刚,崔鹏,陈晓清

作者简介:葛永刚,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泥石流灾害形成机理与规律;崔鹏(通信作者),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山地灾害理论和减灾技术。

2020-10-9智邦网

声明:本平台发布部分内容来自公开资料或者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如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