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实施“灰色地带”博弈的策略与趋势

导 读

“灰色地带”已成为美国战略博弈的重要“战场”。作为当今世界最为强大的国家之一,美国实质上是在“灰色地带”博弈对抗中,逐渐成长壮大为当今世界“灰色地带”行动的主要操纵国。近几年来,美官方高度关注“灰色地带”概念,委托智库针对中俄“灰色地带”威胁开展了多项研究,如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兰德公司等智库持续发布了几十份研究报告,阐述了其在中美战略博弈中的重要作用和策略,警示意义明显。

一、美国“灰色地带”博弈对抗重大事件

美国在“灰色地带”博弈对抗中成长为“独一无二”的霸权国家,建国初期与英国的对抗超越、冷战时期与苏联的全面竞争、第三次工业革命初兴时期对日本的封锁打压等重大历史事件,基本体现了其从建国到维持世界霸权过程中“灰色地带”博弈对抗史。

(一)建国初期对英国的技术超越

18世纪中期,以英国棉纺织业为代表的产业界率先实现机械化生产,引发世界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在纺织、钢铁冶炼等最具代表性的技术领域保持了世界领先,逐步发展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和军事强国。而刚独立后长期处于生产链底端的美国,为打破既有产业分工、推进国家发展,积极寻求从英国等欧洲国家引入先进技术。为了应对美国技术“侵略”、维持“日不落”帝国地位,英国建立了包括实施出口管制、限制技术移民、防范技术间谍等一系列制度,维护自身技术优势,对美国进行技术封锁。

为打破英国“钳制”,美国持续通过成立宾夕法尼亚社会组织等团体推动技术引进、派遣商业间谍获取先进技术、重奖引进技术人才、利用《专利法》等特色专利制度推动技术引进等一系列举措,实现完美“逆袭”,到1860年棉纺织业已经成为全美最大的制造业,并开启了化纤工业化生产先河,为美国日后汽车、计算机工业奠定了基础。

(二)“冷战”时期与苏联的竞争压制

“冷战”时期,为限制苏联发展,美国联合盟国,成立巴黎统筹委员会(简称巴统)等专门机构实施世界范围禁运封锁,制定《对苏联、东欧的出口管制》《出口管制法》《出口管理与控制法》等系列法规限制技术出口,以经济制裁为手段切断苏联技术引进渠道,对苏联等国家实施全面的技术封锁。虽然苏联采取外交瓦解分化美国和盟国、多渠道购买最高水平技术、吸收消化引进技术、建立广泛情报网络等措施,高价、秘密采购了部分领域先进技术,但在最具时代性的计算机和半导体技术领域,却始终无法有效突破封锁。

(三)第三次工业革命初兴时期对日本的打压封锁

20世纪70年代起,日本以电子产业技术为龙头引领新一轮经济增长,迅速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望主导信息产业发展和以其为主体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这引起了美国的警惕。1977年3月,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得出结论,日本电子产业的成功,将危及美国国家安全和世界霸主地位。以此为开端,美国采取运用法律手段实施制裁、舆论造势日本窃取技术、限制日本参与相关技术交流、大力扶持日本竞争对手、组建半导体发展联盟弥补技术短板等多种手段,对日本实施全面压制和封锁。此后,日本半导体产业一蹶不振,再难重回当年风光。

二、美国实施“灰色地带”博弈对抗的主要策略

从美国近代史来看,针对不同时期的主要竞争对手,美国有计划地组织实施多种策略的“灰色地带”行动,以获取巨大战略利益,无所不用其极。

(一)挑起军备竞赛消耗竞争对手实力

为应对苏联的对抗,1983年3月,美国宣布启动一项旨在消除战略核导弹威胁的计划(即“星球大战计划”)。这一计划在奠定美国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和国家导弹防御系统技术基础的同时,推动了美国信息技术行业发展壮大,并成功将苏联拖入一场耗资巨大的军备竞赛,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

在当前信息网络时代,为应对“灰色地带”威胁,美国更为重视实施战略反制计划。DARPA战略技术办公室2018年3月14日公布了“通过规划主动的情景想定进行情报收集和监视”计划,即“指南针”计划,旨在利用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博弈论以及建模评估方法,来甄别尽可能暴露对手意图的刺激手段,并为决策者制定响应措施提供高保真情报,对每种行动方案提供正负两面的权衡,来帮助作战人员通过衡量对手对各种刺激手段的反应来弄清对手的意图。

(二)采取金融等手段维持经济霸权地位

经济金融打压手段是美国惯用伎俩,较为典型的是美国对日本的“广场协议”和对法国的金融制裁。1985年9月,美国为改善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胁迫日本等国签署“广场协议”,诱导美元对世界主要货币的汇率大幅度贬值,导致日元大幅升值,引发房地产泡沫破灭,造成日本经济的长期停滞。2013年,美国以国内法为依据,动用司法力量施展“长臂管辖”,逮捕了法国阿尔斯通公司高管,逼迫该公司签订认罪协议,实现了处罚、拆分、收购美企竞争对手的目的,攫取了巨大商业利益。

此外,对伊朗经济金融制裁进而实现威逼目的的策略更为直接。为了扼制伊朗核计划,自卡特政府时期至今,美国等国家对其实施了不同程度的经济金融制裁,尤其是在能源、金融两大关键领域,冻结或没收相关人员的财产、限制其企业进入美国债券市场融资、关闭其美元贸易结算通道等,对伊朗造成极大冲击,进而迫使其回到谈判桌,接受美国的胁迫政策。

(三)采取封锁打压保持技术领先优势

封锁打压科技创新发展是美国常用手段,比较典型的是通过制裁东芝公司打压日本新兴技术产业。1987年5月,美国以日本东芝公司向苏联出口管制的精密数控机床为由,对东芝公司进行了一系列的制裁,不仅命令日本警察局逮捕了东芝机械铸造总裁林隆二和机床业务总裁谷村弘明,关闭了东芝在美工厂,征收售美产品100%的关税,还对其征收1万亿日元的巨额罚款,导致它难再辉煌。

美国对科技的封锁不仅从未停止,近两年来越演越烈。2019年7月初,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发表声明,提出三条“科研保护条例”,包括研究人员必须披露所有资金支持来源、工作人员不得参与任何外国人才计划、与国防顾问组织合作调查等,再次将所谓国际科研合作对美国构成安全风险问题摆到风口浪尖。

(四)发动“颜色革命”颠覆对手政治体制

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苏联国内持不同政见者,向苏联积极宣传资本主义价值观,与苏联展开意识形态斗争,并逐渐掌握主动权,导致苏联陷入被动局面,最终走向解体。21世纪初,美国通过非政府组织、街头政治、文化渗透、舆论煽动等手段,幕后推动格鲁吉亚、乌克兰、吉尔吉斯等独联体国家发起“颜色革命”,建立亲美政权,甚至发动代理人战争强化区域控制,颠覆反美政权。

2011年,叙利亚危机爆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及中东盟友,从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向叙利亚巴沙尔政权发动空前攻势,将反政府抗议活动逐步推向“代理人”战争,导致叙利亚至今8年多的内战,被称为“21世纪以来最复杂的战争”。2020年1月,美国用MQ-9无人机发射了AGM-114地狱火导弹,致使伊朗两位指挥官等至少20人死伤,就是为报复美驻伊拉克大使馆被烧,而采取的威慑和震慑手段,最终使用心理战和舆论战来震慑伊朗、中东乃至全球。

(五)利用信息战和电磁战等控制战争主动权

针对挑战美国利益和威信的对手,美国通过网络战手段,扰乱敌对国家和市场的功能与信心,削弱其军事力量、情报系统,威胁其关键基础设施、政府和民间信息网络安全。美国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于2017年10月发布了《制胜灰色地带:利用电磁战恢复对升级事态主导》报告,阐释了美军如何能创造更多选项,对抗来自俄罗斯和中国的“灰色地带”和混合战威胁,提出了实现精确打击和电子攻击的新作战概念及相关电磁战技术。

美国多次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胁迫他国。2010年8月,因伊朗建成布什尔核电站,美国制造了袭击伊朗核计划的“震网”病毒,导致核电站超过3万台电脑“中招”,分解同位素的千台离心机报废,伊朗核发展计划因此被迫搁置。就效果而言,此次电脑病毒攻击不亚于一场军事战争。对此,雅虎新闻网2019年9月披露了“震网”病毒进入伊朗核设施的途径及来龙去脉,体现了国家APT组织网络攻击跨域协同的鲜明特征,如行动上的“人+工具”的跨专业协同、供应链上的多领域跨行业协同、政治上的“实体空间与网络空间”跨域协同、国际上的跨国跨部门协同,表明现代信息战的巨大安全威胁和隐患。

三、美国将持续加强“灰色地带”博弈对抗

美国政府和学界认为,当今世界“灰色地带”博弈对抗已不单是一种经济领域的具有象征性或报复性的举动,而是一种具备多种功能的综合性对外战略工具,其重要目的,是促成“战略交易”。

纵观230多年建国史,美国实施“灰色地带”博弈对抗的趋势体现为:一是行动频率和对抗强度显著上升,无时无刻不在实施各种“灰色地带”行动,对抗强度总体呈更加剧烈和长期的态势,但也会稍有降低或者多样化;二是行动对象国更加聚焦,但目标和手段更为多元,目前主要针对中国和俄罗斯,这在美国《2017年国家安全战略》《2018年国防战略》《2021财年国防授权法案》等政策中作了明确指定,但行动目标从国家扩大到特定政府机构、企业与个人,手段从以贸易为主转为金融、贸易并用,且科技与贸易封锁成为对抗的主要领域;三是行动主体呈现明显的多元化趋势,参与行动的主体越来越多,由联邦政府向州和地方政府、法院与公民个体拓展,一些商业、种族或宗教等特殊利益集团参与博弈对抗行动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大;四是联合博弈对抗行动成为趋势,复杂的国际关系和局势促使美国开始调整其单边行动策略,将更多地运用多边联合行动。

美国综合使用国际制裁与军事威慑、政权颠覆和外交施压等多元化手段策略,向对象国组织施加多重压力,削弱其抵抗能力。无论任何国家,在任何领域,凡是威胁到自身安全和利益,美国都会采用各种策略或手段,对其封锁、打压、胁迫甚至颠覆。

声明:本平台发布部分内容来自公开资料或者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如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第一时间处理。